文化中國文化中國 第 97 期(2018.2)2018年第2期‧目錄[卷首論語]梁燕城:與文化處境配合的宗教中國化(p1)[專題對話]于 力、梁燕城:從明清到當代社會發展的脈絡──關於中國歷史文化變遷的對話(p4)[本期特輯] -社會轉型期間的高等教育彭文平: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──跨文化教育與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(p13)姚興富:高校通識教育的宗旨和哲學人文類課程的設置問題(p18)劉正偉:從「點」到「體」——文化素質階段發展論(p24)[中國研究]單 純:儒家的「實心實政」思想──論歷史傳承及其創新性運用(p40)米麗娟:中華文化跨文化傳播的當代語境及其主導全球文化的可能性(p49)[文化評論]冀 誠:律法的啟示和責職──論古代以色列社會中的法治因素(p59)孫仁歌:雜而不離其道──《淮南子》中的「道德經」對於文化強國的意義(p75)[史學新論]何 適:遼朝義倉考──兼與宋朝義倉之比較(p80)[歷史人物]羅 明:厭亂傷時人,進退遣寂寥──曾孝谷探析(p8)[哲學論壇]梁燕城:宇宙與人性的體驗──中國哲學與文學論境界(p103)[文學藝術]楊劍龍: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整體觀的回眸與思考(p113)孫 靜:蒙古英雄史詩的認同功能──以《江格爾》為例(p124)[編後絮語]編後絮語(封底內頁) 訂閱印刷版第97期電子版PDF